城市电影网 > 电影新闻 > 《我不是王毛》:一个流氓无产者的抗战

《我不是王毛》:一个流氓无产者的抗战

◎赵猪

我不是王毛》是部好电影,至少在目前甚嚣尘上,各种明补暗补,只追求票房却不知所云的电影对照下,它的真诚,它的价值观,它的底层叙事,都是当下中国电影所缺少的。但是显然,它还不够好,这不仅仅是经费捉襟见肘、导演和表演因陋就简等客观因素造成的,也不是所谓审查的缘故,归根结底,在于价值观的定位,对底层叙事的坚持不够彻底,造成了尴尬的局面。

首先,《我不是王毛》作为一部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电影,它的“血统”决定了它不可避免需要承担主旋律的宣导功能。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电影本身在价值观和底层叙事上的深挖。当然,这也恰恰是这部电影令人眼前一亮的地方,因为故事居然有一个政治上不那么正确的出发点。

说到这里,就必须要先提起一部1963年的老电影《抓壮丁》,这部曾经在舞台上演出过上百场,根据活报剧改编而来的老电影,也曾多次被改编,比如2004年由李保田主演的《王保长新篇》。这部电影全程用四川普通话演出,讲述了抗战胜利之后,四川华蓥山地区,因为抓壮丁而产生的各种闹剧。

《我不是王毛》故事的起点大概就是基于此,但是它做了一个很有趣的反用。孤儿狗剩因为自小暗恋养父家漂亮的杏儿,心甘情愿顶替养父之子“王毛”去当壮丁,而且学会了一身“逃兵”的好本事。故事的主要冲突和大多数笑点都是因此而来。狗剩是如何为了凑集娶杏儿的钱,三番两次“卖壮丁”,又驾轻就熟地成功逃脱,变成一个兵油子,再到一不小心被情敌杨三“陷害”,没收了大洋,加入了新四军,进而成长为一个战士。

这是主旋律电影底层化叙事的一次成功运用,价值观简单而朴素,为了爱情,为了更好的生活,狗剩作为一个普通人的狡黠,被时事裹挟时的无奈,都表现得很漂亮。就连新四军与众不同的作风,都用善意的戏谑方式表现得很讨巧。比如那个像唐僧一样唠叨,但是关键时刻却能默默支持狗剩的指导员。让人会心一笑的笑点,不生硬,也没有刻意拔高,黑色幽默的味道很浓。

但是,为了完成狗剩的蜕变,电影在完成了将近八成好戏之后,强行拉回了抗日神剧的模式,而且用了最血腥的手法,扁平化的日军形象再次出现,残忍地虐杀了狗剩钟情的杏儿一家。这本身不算败笔,但是插入的时机和一泻千里的节奏,却是对电影之前一直铺排出的黑色幽默氛围的反动,让人不舒服。

在演员方面,特别是男女主角身上,缺少点题的刻画、渲染,也是《我不是王毛》的最大败笔。特别是杏儿,作为整部电影悲剧的中心,美的象征,她的可爱之处并没有很好地得到表现,这就导致了狗剩对她的感情成为无源之水,之后的一系列举动都缺乏可靠的情感基础。相比之下,杨三和养父这两个配角,因为有曲折而且合乎逻辑的心理表现,再加上两位戏骨郭金杰和罗京民生动、不落俗套的演出,明显抢走了大部分焦点。

此外,导演在表现手法上,有太多似曾相识的东西。全黑白的影像很容易让人想起姜文的《鬼子来了》;最后一幕画面里杏儿的大红花棉袄,则是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名单》;就连故事主线都像《抓壮丁》。站在巨人肩膀上诚然是可以看得更远,但是假如这肩膀太轻易地被人发现,恐怕也不是太好看吧?

总体来说,《我不是王毛》敢从一个流氓无产者的视角出发,用一种黑色幽默的手法来表现他的转变,虽然有些许生硬,但是基本上还是站在底层叙事的角度上,来表现普通人最质朴的情感和愿景,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至于其他制作太过粗糙,叙事难免有点虎头蛇尾的小毛病,便可以忽略不计了。

点击阅读原文
本新闻转载自:中华网 | 作者:北京青年报

继续阅读

      城市生活网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城市大全 | 连锁品牌网 |
      CopyRight(C) 2003-2024, I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60535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