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电影网 > 电影新闻 > 电影《长江图》当个画展看

电影《长江图》当个画展看

杨超导演、秦昊主演的电影《长江图》公映三日以来,累计放映场次4728场,排片占比2.26%。虽然排片率不算最低,但《长江图》的票房可着实令人“惊叹”。该片首日放映票房95万元。截至记者发稿时止,该片已出的统计票房163万元。尽管主创强调他们对票房不给予太高希望,但这样低的票房收益还是令人扼腕叹息。

一些看过该片的观众反映说,该片故事情节松散,“不好懂”。而观众也反映该片画面很美,影片对长江的展现如梦如幻,令人赏心悦目。

细节是精致的 叙事是支离的

评分:3分 姜子谦

之所以这部电影斩获了柏林电影节的银熊奖,题材讨巧是一大重点要素。关于展现长江流域文化的影视作品,似乎颇易受到国际青睐,这一点可参考此前尝到甜头的导演贾樟柯。不过这部电影依旧没有激起国内市场太大的涟漪,上映后每天一百多万的票房,量级仅跟已上映一个月的《使徒行者》相同。

作为更具艺术属性的电影,《长江图》最值得称道的地方,是整部戏从头至尾非常精致的细节描写。比如在色调方面,主人公船舱内的镜头,背景色均设置成温暖的黄色调;而外景又立刻变为阴冷的灰色调,这种反差在视觉上就不停地挑逗着观众的情绪;声音处理上,最经典的场景就是三峡大坝升闸时,尖锐的金属摩擦音,让观众感觉刺耳同时,内心却被一股强力牵引;甚至场景设置上,破败的古城、失火的森林都映衬着人们逐渐失去信仰的茫然内心。可以说大量诸如此类的细节刻画,都彰显出作为艺术电影,创作者们更为偏执的艺术手法。也正是这样庞杂的信息传送,让观众面对每个镜头,都不由自主地去思考这一秒创作者是在表达什么。

不过,影片虽然很多镜头语言让人惊艳,但尴尬的是,或许因为创作者太过注重细节,导致影片整体叙事上非常支离。这也是观影过程中,观众最为煎熬的一大环节。

从主线剧情讲,通过“偷运违规鱼”串起整个事件十分合理。但随后女主角的打造有些失败。理论上导演希望将女主角身份神秘化,所以每个城市都出现了不同身份的女主角。但影片通过诗歌方式,切割成章节感十足的节奏,但各章节间又没有一条合理的线引导观众将这些不同身份联想在一起。这就直接导致观众观影时,除看到演员是一个人外,无法理解这是导演试图打造出的“科幻感”,只是觉得剧组在演员方面实在太过省钱。所以,此后虽然有解读称,女主角可能是黄河的化身或男主角的分身,但在整体解读时,都得有些论据不足。

当然,优点和缺点同样明显,也注定《长江图》起码不会缺少话题。从目前网络上对于影片的争论也可以看到,人们终于不再争论这是否是部烂片。大家更愿意去解读影片通过手法究竟要表现什么,表现的效果又是如何。通过影片主题,也会让人去思考文化、文明变迁过程中,我们又面临着什么得失。

当然,是否接受这部影片,无关品味。这只是艺术品与大众口味间,十分现实、客观的市场规律。一部《长江图》自然左右不了市场,但当十部、百部《长江图》出现在观众面前时,或许才会真正引发影视行业的转变,而我们自然也期待,那时量变能够真正带来的蜕变。

《长江图》,油然而生陌生感

评分:2分 希瑞

长江,在中国人心中,是壮丽与悲情的。杨超执导的《长江图》则让长江承载极度个人化的“诗情画意”。主人公高淳在长江上的逆流漫游与在每个港口都神秘现身的女子安陆,构成了一幅令人难以亲近的意识流画卷。高淳与安陆的交集,则是一场表面神秘、内核世俗的漫长邂逅,他们在长江沿岸各港口碰面,高淳有时见到安陆绝望跳海,有时又以情夫的身份与她交合,在深夜的江流中,高淳忆起的是安陆与他读诗时的情景,他们两个读诗的年轻人已超脱于长江沿岸港口上的烟火气。可长江沿岸自古便书写着世俗与诗歌的交融,高淳行船在巴蜀文化之地,却仿佛与古今都隔绝开来,他忘我地在个人的意识流中挣扎。

《长江图》到底说了什么?对于此类表达极度个人化的影片说,观众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瞧见的只有“虚空”,一个该出现在青春怀旧片中的故事被安插在了雄浑壮阔的长江图景之中。主人公所思所想所追求的,都与长江无关,亦比古往今来那些历史、诗篇与现实轻薄许多。《长江图》的叙事给人以繁杂无序之感,即便熟悉与喜欢意识流的观众,恐怕也难以从中找到头绪。整部电影宛若一次长江沿岸导览,情节由长江各口岸串起,除却主人公无厘头的邂逅与苦恼,观众还能从片中看到的便只有大量长镜头拍出的长江各口岸的风景了。但对中国观众来说,有《话说长江》这样的经典电视片在前,《长江图》中的长江,只能算是真实而质朴的,是我们眼中最平凡的长江。

《长江图》在第66届柏林电影节上获得摄影方面的“银熊奖”,但尽管大奖傍身,熟悉热爱长江的中国观众却难以和该片发生太多的共鸣,生出一种“你的意识流与长镜头与我何干”的陌生感。陌生化的长江或许正是主创希求达到的艺术创作结果,但在我们这些本土观众看来,这种陌生化建立在创作者与长江与中国历史现实的疏离感之上。

中国艺术电影难以取悦的,总是中国本土的观众。大概因我们国家的历史文化太过丰富厚重,现实又甚是精彩丰富,一部满载“风格”的电影给观众带来的思索或许还不及报纸上的一条普通新闻。而我们眼中和心中的长江,是水流湍急的,也是如诗如画的,它经不起刻意的平凡化。

点击阅读原文
本新闻转载自:手机和讯网 | 作者:手机和讯网

继续阅读

      城市生活网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城市大全 | 连锁品牌网 |
      CopyRight(C) 2003-2024, I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60535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