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电影网 > 电影新闻 > 中国十大古都名单公布:河南四城入选

中国十大古都名单公布:河南四城入选

“中国古都学研究高峰论坛”正式确定十大古都分别是: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杭州、安阳、郑州、大同、成都。

经过为期一周的交流和探讨,全国古都学专家学者于10月25日形成了《中国古都学会·成都共识》,目前,通过该学会“大古都”评判标准的,有北京、西安、南京、洛阳、成都等十座城市,河南郑州、洛阳、开封、安阳四个城市入选。

列入大古都 助力世界文化名城建设

据了解,建国前,学术界公认的“四大古都”有北京、西安、南京、洛阳。上世纪60年代,浙江大学著名教授陈桥驿先生提出两宋的都城开封和杭州也应被列入大古都行列,此建议后来得到学术界认可。1983年,《中国六大古都》一书正式出版,明确将杭州和开封作为“六大古都”。其后,复旦大学著名教授谭其骧先生又建议将殷墟甲骨文的故乡、三国时期魏国都城邺城所在地安阳列为“大古都”行列;1988年,中国古都学会通过了“七大古都”的决议,安阳正式名列其中。其后,相继有多个城市由政府出面争取进入大古都行列,郑州、大同也相继被认定为“大古都”。此次成都的列入,全国便有“十大古都”。

古都洛阳:乾隆御封九朝古都

九朝古都特指洛阳,是乾隆帝御封的。“九朝”之说,因乾隆帝御封嵩阳书院大门对联中的“九朝都会”而得名。意为最多。洛阳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最重要的发祥地,是中华礼仪和中华民族的滥觞地;是全世界华人的精神故里。洛阳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之一、隋唐大运河的中心。自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洛阳共经历二十二个建都朝代,是中国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都城,影响力最大的都城,累计建都史达1500年以上,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命名为“神都”的城市。

古都开封:夷门自古帝王州

“夷门,天下之要害也,得之可以成事。”开封是中国古代多个王朝的国都,自夏都老丘始,先后有战国魏、五代的梁晋汉周、北宋、金和元末韩宋农民政权等十多个政权以此为都。其中北宋定都的168年,开封成为当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荣的城市,推动了人类历史文明的进程……

开封已有两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的开封有着“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汴京富丽天下无”的美誉,北宋东京开封更是当时世界第一大城市。

开封从元代至元五年即公元1268年设立河南行省,到1954年10月省会迁郑,一直是河南省会,河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开封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轴线从未变动的都城,城摞城遗址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少有。开封亦是清明上河图的原创地,有“东京梦华”之美誉,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

古都安阳:承载3300多年历史

安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甲骨文最早发现地,周易的发源地, 是早期中国华夏文明的中心之一,先后有商朝以及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七朝在此建都,故安阳素有“七朝古都”之称。安阳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截至2015年安阳拥有两项世界文化遗产,分别是殷墟和中国大运河(永济渠)。

历史的积淀使安阳形成了殷商文化、周易文化、邺文化、建安文化、北朝文化等华夏文化精髓。郭沫若同志当年在安阳考察后,留下了“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中华文字殷始创,观此胜于读古书”的著名诗篇……

安阳是一个美丽的城市,林滤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太行大峡谷、羑里城、岳飞庙、马氏庄园等名扬海内外,先后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安阳是一个开放的城市。

古都郑州:一部郑州史,半部华夏史

北临黄河,西依嵩山,处于大山大河荫庇之下的郑州地区,土地肥沃,气候宜人,自古以来就是贯通东西南北的通衢之地。考古资料表明,自旧石器时代起,这里就是古人类生息繁衍的重要地区。进入新石器时代以来,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在这里确立,五帝谱系在这里产生,华夏民族共同体在这里形成。从裴李岗到西山,华夏文明在这里起源;从古城寨到王城岗,国家在这里诞生;从郑州商城到郑韩故城,王朝繁荣在这里呈现。一部郑州史,半部华夏史,郑州地区以其根源性、原创性、包容性三个特点屹立于中国古代文明之林,重塑着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

郑州在三千多年前,成为中国商代中期都城。全市各类文物古迹达一万余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8处43项。包括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黄帝故里、郑州商城遗址等历史名胜。

点击阅读原文
本新闻转载自:中国搜索 | 作者:中国搜索

继续阅读

      城市生活网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城市大全 | 连锁品牌网 |
      CopyRight(C) 2003-2024, I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60535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