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电影网 > 电影新闻 > 《拆弹专家》拍得差?为何港产片总是“伏味浓”?

《拆弹专家》拍得差?为何港产片总是“伏味浓”?

文章来自“八卦香港”,作者“hk01”。

由刘德华主演的《拆弹专家》近日上映,片中连场爆破大场面,备受瞩目。然而,这部电影早前却爆出影评争议,电影公司的facebook小编不同意网友的批评,指摘对方为「打手(内地称:水军)」,掀起骂战。虽然《拆弹专家》说不上是无懈可击,但观乎不少专业影评,这套电影整体而言仍算可观。

近年不少观众对港产片往往有「伏味浓」的先入为主观感,这场由影评引发的公关灾难,正好再次突显这个问题。

耗资逾亿摄制的港产大片《拆弹专家》,早前被网民在影评网留言狠批,指剧情不知所谓,有头无尾,九唔搭八。

结果被电影公司的facebook小编回应指,有打手,不过系打我哋D手!老实讲一套戏唔会十全十美,但系咁样讲系咪侮辱咗制作人一番苦心。酿成公关灾难,最终由该片导演邱礼涛开腔打圆场,表明拍戏唔畀人话得嘅,就唔好拍戏,睇得我部戏,我感谢都嚟唔切,欢迎批评。才平息了今次风波。

港产片水准参差渗出浓浓伏味

但是,港产片剧情捱批已不是新鲜事,对不少观众来说,近年对买票入场观看港产片往往有戒心,担心「中伏」,渐渐更形成对港产片「伏味浓」的先入为主观感。或因观众不时都以怀疑目光看待港产片的质素,该电影公司小编才觉得委屈,要在网上反击「以正视听」。

其实造成港产片「伏味浓」的原因,的确是近年港产片水准确予人参差之感,就如早前同样由刘德华主演的《天机:富春山居图》的剧本,就曾被网民批评是「连孩子的周记都不如」,至于大制作《寒战2》的剧本也被曾任保安局局长的叶刘淑仪批评错漏百出。

《天机:富春山居图》剧照

此正好反映,港产片的「出事位」,往往在于剧本的不济。但究其根本,香港并非缺乏编剧人才,而是电影界「潜规则」一成不变,致编剧职位乏人问津、剧本质素参差。

美其名「灵活变通」实则轻视剧本

有不少影坛中人表示,港产片崇尚灵活变通,为迁就拍摄进度,现时仍有不少电影在剧本未完成时便已开拍,故不少编剧需要「飞纸仔(以边拍边写的形式撰写剧本)」。「飞纸仔」固然能够增添电影拍摄的灵活性,惟与此同时,在「飞纸仔」的制度下,就算编剧能够有神来之笔,亦难免因为「急就章」而出现逻辑不通、剧情不连贯的问题。

与香港相反,荷李活电影一般采用剧本中心制,就是在电影剧本定稿后,才开始拍摄,这解释了为何荷李活电影的剧情就算说不上精彩,也少有出现前后犯驳、有头没尾的弊病。事实上,香港近年也曾出现一些以剧本为中心的作品,就像《一念无明》,导演黄进便是在编剧陈楚珩完成剧本后,才开始拍摄;至于《树大招风》的剧本,更是在三名编剧琢磨三年多、经监制杜琪峯多番修改后,才展开拍摄。最终两部电影大获好评,《树大招风》更夺得金马奖最佳原著剧本的殊荣。

《一念无明》导演黄进(左)、编剧陈楚珩(右)

然而,剧本中心制在香港并不常见,可以说,若非《一念无明》的陈楚珩与黄进是情侣关系,万事有商量、《树大招风》的三位编剧受银河映像重点栽培,实难以想像在讲求「灵活」的香港电影作业环境下,编剧可以花上逾年时间撰写剧本。

待遇欠佳港产编剧买少见少

除此之外,待遇不佳,亦导致编剧人才流失。也许有人以为,近年不少港产片打开了大陆市场,票房动辄「亿亿声」,电影编剧定必生活风光。但这与事实不符,香港著名编剧陈文强,早年就向内地媒体指出,香港编剧撰写一份电影剧本,只能赚取20万至30万元的一笔过编剧费。编剧不但没有合约保障,更随时出现「写好剧本无钱收」的情况,他们的收入也不能与票房掛勾,就算电影大收,收入也不会随之增加。

待遇不佳,以致不少香港编剧选择北上,又或是另谋出路。须知内地影坛重视编剧人才,在2011年曾有香港电影人透露,内地一份电影剧本的编剧费已达50至100万元人民币,以现时内地影视业的盛况看来,金额或许更有所提升。故此,近年不乏北上发展的香港编剧。至于部份留港发展的编剧,不少都已转型为导演,就像是过去坚持「只编不导」的岸西,近年便执导了《亲密》、《月满轩尼诗》两部电影。

本土文化欠活力何来本土故事?

香港电影剧本质素参差的另一主因,是本土漫画、小说产量逐渐减少,致影视业缺乏现成的「本土故事」可拍。曾几何时,由于报业兴旺,香港产生了大量高质素的本土小说、本土漫画,电影人可以顺手拈来,将之转化为影视作品。就像当年的金庸、亦舒、倪匡等小说家,以至黄玉郎、马荣成等漫画家,就为香港影人提供了用之不竭的题材、灵感,由是产生了《胭脂扣》、《笑傲江湖》等经典小说改编电影,以至如《风云》、《古惑仔》等漫画改编电影。然而,此情此景已不复再现。

《胭脂扣》由关锦鹏执导,改编自李碧华的同名小说。(电影截图)

随着纸媒式微,香港报纸已少有提供创作园地、本土漫画生存空间亦日渐萎缩,除了部份获政府资助的小众杂志外,可赚取稿费的发表平台已所剩无几。无可否认,现时网络讨论区颇为兴盛,作者可借此发表作品,但成功的网络小说却不多,至于能够改编成电影的,就更只有《东莞的森林》、《一狱一世界》、《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开往大埔的红VAN》等寥寥可数的作品,由于这些网络小说本身的情节、结构也不太严谨,故电影出炉后,也招来不少批评。

港产片不是死在「合拍」而是死在潜规则

反观内地、外国影坛,由于其文化产业兴盛,小说、动漫,甚至绘本作品多产,为电影人提供了不少的影视题材。小说改编成电影,更近年是大势所趋,有研究者便参考亚马逊公司旗下的电影票房统计网页Box Office Mojo的数据,指出在在2001年至2010年全球首100位最高票房的电影中电影中,便有逾30部电影属改编自非影视作品。至于最近上画的动画《波士BB》,则是改编自美国得奖儿童绘本。

《波士BB》续集《The Bossier Baby》的绘本已经推出,主角变成波士BB的妹妹!(网上图片)

改篇作品大行其道的原因,也许就是已出版的作品经过市场考验,累积一定支持者,能够提升作品的知名度。然而,香港却缺乏多元化的流行文化作品,提供现成题材。

近年,虽然不少香港打开内地市场,制作费已非大问题,但对不少影迷而言,港产片的整体质素却未相应提升,甚至有人觉得水准不升反跌、「伏味」浓烈。对此,不少人将问题归咎于合拍片,为迁就内地市场口味与电检而牺牲质素,榷而论之,合拍片或许令港产片少了「港味」,然而,香港电影轻视剧本的「潜规则」由来已久,编剧地位、剧本水准未因制作成本增加而相应提升。电影公司与其指摘看得不爽的观众是「打手」,不如反思现有制度的不足。(编辑:何鹏程)

点击阅读原文
本新闻转载自:金融界港股频道 | 作者:

继续阅读

      城市生活网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城市大全 | 连锁品牌网 |
      CopyRight(C) 2003-2024, I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60535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