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电影网 > 电影新闻 > 《二十二》导演郭柯:中规中矩可能做不了这事

《二十二》导演郭柯:中规中矩可能做不了这事

上映半个月,《二十二》的票房已超过1.6亿,这部关注“慰安妇”受害者的纪录电影,让导演郭柯红了,尽管他自己不这样认为。但一天最多被安排18家媒体采访,无疑是“流量担当”才有的待遇,穿梭在影院、咖啡厅、酒店、演播厅、办公楼之间,他脚步飞快。对于一个“北漂”15年的人来说,这种节奏已成习惯,但回到那个以“慢生活”闻名的故乡成都,朋友总说,“你走那么快做啥子”。

采访中媒体总问郭柯,为什么会关注这些“慰安妇”受害者,郭柯总是回答,或许是从小跟着奶奶长大的缘故,对老人有一种莫名的亲近感。

父母离异后,忙于工作疏于管理,加上奶奶的溺爱,让“骨子里就向往自由”的郭柯一直处于“放养”的状态。叛逆、任性,是郭柯贴给自己的标签,他甚至直言不讳“我就是个混子”。

“中规中矩的人可能也做不了这件事。”中学时的郭柯是一个标准意义上的“坏学生”,早退旷课是常事。1980年出生的他,赶上了街机游戏最流行的时期,每星期都会旷一两次课和小伙伴去打游戏。

刚进入初中,他穿得花里胡哨,被高年级的同学看不顺眼,无缘无故就挨顿打。初二时,他也成了那些“混子”中的一员。

“后来长大一点懂事了,逐渐就不打架了,但还是不怎么学习。”采访中,郭柯一再强调,自己的人生轨迹不值得宣扬。

初中毕业后,郭柯选择了职业高中的文秘专业,期间还去卖豆奶挣提成,只干了一天,给家里买了两箱。领导说,你明天不用来了。这样没到一年,郭柯又退回高一重新读表演专业,因为“轻松、没压力”,但一年不到“又撤了”。

1998年,17岁的郭柯进入香港演员方刚成立的培训班,参与公司制作的连续剧拍摄。两年多的拍摄和后期制作让郭柯入了门,但之后他和同事们几乎没什么事情可做。“点个盖浇饭,租个光碟,然后就躺在床上看《流星花园》,好像也看不到什么希望。”但他觉得这样的生活有一点好处:自由,不受束缚。后来接受采访时,郭柯常用同样的词来形容《二十二》。

站在人生的路口,父亲给郭柯的职业规划,要么留在成都开出租车,要么去学理发,因为这两种职业都不用坐班。但最后他决心报考北京电影学院,临走时家里给了2000块钱,他却请朋友“唱K”花掉1200。郭柯带着这800块钱和同学一起踏上开往北京的列车。

2002年2月28号,那天的日期,郭柯脱口而出,他现在还留着车票。

“第一次考试花了不少钱,找名校老师培训声台形表,朗诵都是普希金。”可复试就被刷下来了。第二年报考,郭柯什么都没准备却顺利通过了专业课考试,然而这时有了拍戏的机会,他便放弃了文化课考试。

在亲戚的介绍下,郭柯做了副导演。“一开始帮助导演做一些案头工作,看剧本推荐演员,后来觉得没什么技术含量就转做现场副导演,比如几点化妆,出了状况怎么调整,调整的同时要完成各部门沟通,非常机械化。”郭柯对自己业务的评价是“还行”,因为他没什么杂念,就想着干活。

10年来,郭柯参与过近50部电影的拍摄,他的工资从每月8000元开始,到3万、5万。从一年一部戏,到一年休息一个月,感觉自己“很牛”。但他直言不喜欢这份工作,完全是为了生存,这样的生活压抑了自己太久。

《三十二》里的狠心,《二十二》里的暖心

2012年的一天,郭柯在微博里发现了“慰安妇”受害者韦绍兰老人和“日本儿子”的照片,看到了他们的困境,看到了历史与当下的冲突,郭柯想到记录这个特殊群体或许会引发社会的关注和探讨,因为那种强烈的情感共鸣是共通的。基于对题材的敏感和对当事人的同情,他决定自己独立执导。\u00A0

恰好刚拍完戏,得到上海师范大学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的帮助,郭柯几乎什么都没准备就去了。当时,全国仅存32名“慰安妇”幸存者,他便给这部纪录片命名《三十二》。

廉政瞭望——中国最精致的反腐败新媒体 微信ID:lzlwzz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点击阅读原文
本新闻转载自:凤凰网资讯频道 | 作者:

继续阅读

      城市生活网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城市大全 | 连锁品牌网 |
      CopyRight(C) 2003-2024, I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60535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