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电影网 > 电影新闻 > 《时间去哪儿了》:贾樟柯怎么拍出了这么扑街的电影

《时间去哪儿了》:贾樟柯怎么拍出了这么扑街的电影

然而你能想到?直到电影结束,左边那个可爱的小伙伴都没有来——我就这么静静地、静静地打着哈欠看完了整场影片。

人生第一次包场看电影,心里居然说不出的难受。

时间去哪儿了》有一个明显的政治背景。2016年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参加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八次会晤,会议期间,五国达成“金砖国家电影节导演合作计划”,准备联合拍摄电影,作为“2017中国成都·金砖国家电影节”的开幕影片。

贾樟柯便在这时候被电影节组委会找到,受邀担任电影的监制兼导演。凭借着自己早已蜚声国际的影响力,贾科长找到其余金砖五国的各位导演,共同讨论得出“时间去哪儿了”的电影主题。

不难看出,主题很是宏大,想把它说好并非易事。更何况是在合拍片中,由于时长的限制,每位导演的作品只能是短片,那么,在短片中说好“时间”这么一个大主题就更没那么简单了。

但导演们还是尽心尽力,交出了自己的作品。

哦对了,按照影片中的排序,这金砖五国分别是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中国,顺序由贾樟柯决定。五部短片依次放映,内容形式各异,都在“时间去哪儿了”的主题上做着探讨延伸,力求紧扣主题。在我看来,更像是“带着镣铐跳舞”,愉悦但不自由。

巴西篇,颤抖的大地。作为影片的开篇部分,这一段落色调阴郁沉重,配乐清冷,摄影克制,讲述一场特大泥石流过后,男孩儿古托和他的母亲以及村庄所有受害者一起一边缅怀逝者,一边继续生活的故事。

短片聚焦在男孩儿古托不愿接受爸爸去世的信息之上,在泥石流过后,经常跑到树林里、河边这些曾经有过自己和父亲身影的地方,等待父亲出现,一起回家。

当男孩儿古托用吹口哨的方式呼喊父亲回来时,我不禁热泪盈眶——爸爸曾告诉古托,自己小时候就是被父亲这样叫回家的。

代际之间的情感联结,可以很动人。

这部短片与“时间”牵系的地方,是“怎么纪念逝去的至亲,拿什么纪念。”电影在短片结束后亮出思考,“时间会揭示一切”。

不过我并没看出哪里得来的这一结论啊。

俄罗斯篇,呼吸。这一part是我最喜欢的,探索两性之间紧张的关系。故事发生在几乎与世隔绝的冰雪世界,男主怀疑妻子和一司机有染,心生嫌隙,从爱情中生出憎恨,短片惊心动魄、悬念丛生。

当男主在冰天雪地里被摔得呼吸困难时,女主急中生智,割开他的喉咙,用手风琴鼓气,输送空气给他。看到这里,我一边感慨女主“还是有两把刷子的”,一边又被导演震惊到:能够对处在爱情和嫌隙中情侣的心理有这么精准的把握,想必也是经验丰富吧?

于是,男主的存活时间完全由妻子掌控。

——“我还能活多长时间?”

——“从现在起,我就是你的时间。”

苦逼的男主绝对不会想到,到后来,维持自己生命的,居然是自己憎恨的这只手风琴。

国外的文艺片文艺起来,分分中甩出我国好远啊。

当然啦,片尾继续点题:时间如流水,爱情似波涛,能载舟,亦能覆舟。

印度部分的短片主调温馨欢快,我想多数观众都会比较青睐这一趴,名为“孟买迷雾”。老人钱德勒·康特晚年生活孤寂无聊,家人忙于工作,无暇陪伴自己。这时候混迹街头的孤儿小查理出现,给他带去了无数的欢笑和色彩,两人很快成为忘年交,钱德勒的脸上开始泛出幸福和年轻的神采,就连孙子都怀疑爷爷“迎来了第二春”。

印度这一部分最充满人文关怀。用心关注老年人的生存境遇,放在全世界的纬度里,都极易引起共鸣。连贾樟柯都感慨,“这个故事在上海、武汉都成立,我被人类的相似性震撼了,人类真的太像了。”

快乐的日子很短暂,查理消失了。失去了查理的钱德勒生活重新归于枯寂,不久死去。在给儿子儿媳和孙子的遗言里,他写到,这忙碌的城市给了你们所有的东西,唯独没有给你们时间。跟他在一起,我所有的孤独感都消失了。希望你们找到查理,给他我欠他的爱和时间。

印度导演就是通过这一故事阐释自己对“时间去哪儿了”这一主题的理解,不新鲜,但有警示意义。

也如片尾字幕所说,“无人知晓什么时候时间会改变它的态度”。

到了南非导演这里,短片的形式新奇很多。脱去了日常的外衣,不从人物的情感说起,转而寻求更宏观的建构,显得另类,别具一格。

南非作为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充满着众多的已知和未知。导演贾梅尔·奎比卡大胆地建构了一个科幻故事,探讨未来和过去的聚合、未来和过去层层叠加的关联性。

但是这部片子看得我云里雾里,不是很明白它的人物设定。一个仍有着自我意识的机器人冒着生命危险想改变自己的命运、看到前世今生,努力走出一条“人”的生命之路。短片的多数时间放在主角和暗势力的交锋上,而忽视对故事背景的交代,短片末尾乱入原始时代的生育场景,力图暗合宇宙生命的起源,像是强扭出的瓜,更显得不知所云。

其实,科幻世界的建构需要较大的篇幅,在三十多分钟的短片里比较难能实现健全和完整的呈现,这样看,导演这颗宏伟的心似乎没有找到合适的地方安放。

中国篇自然由贾樟柯操刀,取名“逢春”。和以往的很多片子一样,他依旧将目光聚焦在平遥古城之上,只是让观众“大跌眼镜”的是,这次他选了“二胎政策”作为切入点——像极了宣传片,我看到有人这么说。

的确,看完贾樟柯的这部短片,整部电影也就结束了。我也在想,不知道电影节组委会对他交出的这么一份答卷是否满意。

其实,这一部分的表是“要不要生二胎”,其实是“你要不要和我生二胎,你对我还不在意”的里,这么看“表”与“里”,便不难理解贾樟柯的这一选择了。

贾樟柯在答《南方周末》的记者问题时说到,“逢春”本身带有一种私密的,指向男女关系的倾向。

于是,短片着眼于夫妻间新鲜感失去、接下来怎么一起生活的困境。自然,导致这一困境的责任源头被推到“时间”身上——

女:感觉时间快把我仅有的一点点东西拿走了。

女:就是你对我的一点点在意······让我们把被时间拿走的东西,再一点点拿回来。

看到这里,我是浑身不自在的。两个人经历了不生二胎到生二胎的转变、也重新回想起曾失去过一个儿子的苦痛,于是瞬间重新感知到对方的存在,感知到时间过去的同时也掠夺了自己很多的东西,夫妻关系也因此重新归于完好,对这我是不接受的。如果你也看了这一部分,不知道你会不会和我有此同感:这难道不是有论点但论据缺乏的表现吗?

不过,说到世界电影史上让人印象深刻的集锦电影,自然绕不开2002年戛纳电影节的开幕影片《十分钟年华老去》,2007年戛纳电影节60周年纪念作品《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合拍片的魅力之一便在于,你恰好可以在一段相对紧凑的时间里面,通过形式各异的片子看到各电影大师对同一主题不同角度和深度的思考。

《时间去哪儿了》就是这样。也许很多人都觉得金砖五国合拍的这部片子就是个明显鸡肋的命题之作,但贾樟柯不这么觉得,“我觉得我没拍过‘命题作文’······更确切地说它是同题创作。”我也愿意这么认为。

至于成片到底怎么样,这就“仁者见仁”了。

可惜的是,我到最后也没有看到那个缺席电影的小伙伴。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点击阅读原文
本新闻转载自:搜狐网 | 作者:

继续阅读

      城市生活网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城市大全 | 连锁品牌网 |
      CopyRight(C) 2003-2024, I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60535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