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电影网 > 电影新闻 > 《东方快车谋杀案》:平庸翻拍毁了经典

《东方快车谋杀案》:平庸翻拍毁了经典

导演显然没想好怎么去重构一个人尽皆知的故事。

故事改编自三大推理宗师之一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同名小说,她的代表作还有《尼罗河惨案》《阳光下的罪恶》等。阿加莎·克里斯蒂是“乡间别墅派”侦案小说的开创者,“乡间别墅派”特点是凶案皆发生在某种特定环境中,凶手也是若干特定关系人之一,这一手法对后世欧美乃至日本侦案小说创作影响深远。《东方快车谋杀案》曾被多次改编成影视作品,其中西德尼·吕美特的1974年执导版本获得第47届奥斯卡6项提名,并最终让英格丽·褒曼第三次捧起了小金人。

按理说这版导演肯尼斯·布拉纳也非泛泛之辈,曾多次得到奥斯卡提名眷顾,并凭借嫌疑片《足迹》捕获过威尼斯酷儿金狮。较之前辈们的若干改编,肯尼斯·布拉纳在视觉工业上有所精进,列车装修更奢华了,跨越的广袤雪域也更精致,但除了开场秀不同,把羊群挡路的港湾改成了风景画港湾,把盘查背景改成了因人而异的不同场景等无关痛痒的小变化,主叙事却过于畏手畏脚,不敢逾越前辈和原著半步。你可以说这是一部致敬经典的翻拍,可是对于那些悬疑故事书迷和影迷来说,依旧是人人都有嫌疑,人人皆为凶手,人人都认为坏蛋必须死,那故事的悬疑到哪里去了?

电影拍得类如国人最近几年热衷的“杀人游戏”,一句天黑请闭眼,约翰尼·德普饰演的坏蛋就死了,然后是一众嫌疑人虚虚实实的烟雾弹。“杀人游戏”玩的是参与人的虚实变量,是相互间的机智或愚蠢的暗示,是期待的默契和不确定性,可能警察破案,也可能凶手胜利,而且警匪身份随时可能在下一轮游戏中变换,悬疑性周而复始。然而《东方快车谋杀案》的终极答案人尽皆知,且打着“烧脑神作改编”的口号,高举“再现完美谋杀”的旗帜,如果没有新的巧思和编排,突破性的切入点和出口,一切都在观众已知的老路上,势必从悬疑的轨道上脱轨,最后让人失望透心。

原著故事的落幅,是一个一行人如何利用道德审判施以私刑的故事,它的悬疑性主要是在大侦探波洛身上,探讨这位天下第一侦探是该坚守他对真相的原则,还是和一群私刑者为伍。作为一个侦探,他的职业底线固然是要面对真相,但他最后却放弃了这一底线,成了一众复仇者的同谋。这也无可厚非,因为故事创作于1934年,是时溥仪在日本人挟持下复辟帝制,阿道夫·希特勒上位德国元首,世界正陷入二战前的癫狂,法律和公义已无法阻止罪恶如病毒蔓延,群众生活在混乱中,私刑对他们来说,不失为某种慰藉。西德尼·吕美特1974年执导版本是该故事第一个影视改编,纵使不敢逾越原著雷池,同样能给看客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但四十年后的如今再次改编, 不动点脑筋做点超越和改变,让这个经典故事沦为平庸之作,结果只能是谋杀经典。

经典版导演西德尼·吕美特还曾翻拍过弗兰克·沙夫纳黑白电影《十二怒汉》,这也是他问鼎柏林金熊奖的力作,该故事后来还被俄罗斯人、日本人和好莱坞后辈多次翻拍,甚至被拍成了中国电影《十二公民》,因为每一次改编或叙事张力重构,或本土化演绎,每每延展出新的化学效应。

《东方快车谋杀案》其实也可以说是《十二怒汉》的私刑版,既然是人尽皆知的故事,不妨颠覆视角进行重构。比如把叙事视角反转过来,让侦案客体也就是十二嫌疑人成为主体视角,讲诉一个精心策划的东方快车私刑杀手天团,因为大侦探波洛的意外入局,完美复仇突然大乱阵脚,被迫和世界上最聪明的人见招拆招,斗智斗勇的故事。这样至少可以充分调度一票演员的表演空间,同时打破目前波洛侦探过于脸谱化的问题,把双方博弈的悬疑性和紧张感营造出来。最后,再给私刑天团一个大获全胜的假象,或是开放式结局,侦探追求真相的底线,怒汉们复仇的私刑,以及现代法治公义皆不失,可谓一石三鸟。

当然,如果你非说这轮翻拍是专门给没看过原著,也没看过几个旧版电影的人准备的,那我无话可说。

点击阅读原文
本新闻转载自:千龙 | 作者:

继续阅读

      城市生活网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城市大全 | 连锁品牌网 |
      CopyRight(C) 2003-2024, I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60535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