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电影网 > 电影新闻 > 《忌日快乐》:把人生的每一天,都当作余生的第一天(全文)

《忌日快乐》:把人生的每一天,都当作余生的第一天(全文)

忌日快乐》海报 参考消息网2月7日报道 《忌日快乐》开篇,9月18日,大学女生泰莉在男生寝室的床上醒来。男生卡特关心地问她“你醒了?”手机响了,是爸爸打来祝贺她生日快乐。而她无心理会面前的陌生人,按掉了手机,头也不回地冲出了门。这种彻夜开趴,酗酒狂欢,被人“捡尸”,醒来记忆空白的事情,对她来说也不是第一次了。因为母亲早逝,她和父亲关系不好,她也无心好好过生日,对她来说,生日无非是再办一场趴体,以及“装模作样地收收礼物”。 忍着宿醉的头痛,泰莉在路上遇到学生志愿者递来的“抵制全球变暖”签名筹集。关心地球?她眼一翻,手一甩。草地上的喷水器淋湿了情侣,身患疾病的同学晕倒,让她感到好笑。一直吊着的男友蒂姆来找她谈谈,她没空。女生宿舍前一个亚裔女孩友好地向他打招呼,她理也不理。室友洛丽亲手做了个小蛋糕向她祝贺,让她许愿,她却刻薄地笑称愿望是“换个室友”,随手把蛋糕丢进了纸篓。 上课又迟到了,泰莉满不在乎。不必担心挂科,因为她和有妇之夫的老师保持着肉体关系。中午是例行参加“姐妹会”,活动就是和那些装模作样的女孩们一起嘲弄胖姑娘,以贬低她人换来自我优越感。夜晚来临,她涂好指甲油,前往生日大趴。路上一个诡异的面具人突然出现,一刀捅死了她。泰莉在惊恐中苏醒,眼前又是男生寝室,手机上的时间还是生日这天,一切都是昨天的重复,她开始感到恐惧…… 《忌日快乐》在结尾处致敬了1993年的《土拨鼠之日》,后者的主人公是一个厌恶自己反感他人的消沉的中年气象播报员。一天早上,他醒来后发现,自己永远停留在了美国传统的“土拨鼠日”这天,循环往复,无法摆脱。在经历了错愕、反抗、游戏人生、乃至试图自杀未果之后,他被迫开始认真对待生活,去关心他人,追求自我。最终,他改变了自己,收获了爱情,打破了循环。

《土拨鼠之日》海报 如果人生能够重来 无论电影的主角是女大学生,还是中年男人,影片都用一种“时空循环”的设定,来比喻我们看似“一成不变”的生活。主人公需要重新审视自我,改变消极的生活态度,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认真对待每一天,关怀朋友和家人,让生命充满价值和意义。影片同时满足了人们的希望——如果人生能够重来,那些曾经虚度的时光,悔恨和错失,都能追回与弥补。 这种具有“时空循环”设定的电影,是美国电影的一大门类。其思想来源一是“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充满了荒谬和偶然,谁也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人生因此是孤独痛苦的。像《忌日快乐》里“浮浪”女生,突然就要面对寒光闪闪的刀子。但这不等于消极认命,人有选择的自由,应该去追寻自我价值,承担责任。二是量子力学:微观粒子的状态是叠加的。如果要用宏观世界来比喻,就像盒子里的猫,不知死活,当你观察它时,才知是死是活。多种状态,多个世界——平行宇宙同时存在。而你的任何干预,都会影响结果。当微观和宏观,哲学和科学相融合,被艺术家吸取,就形成了电影中新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时空循环”电影中,血腥刺激如《恐怖游轮》,科幻惊险如《源代码》,浪漫温情如《时间旅行》,经典之作如《罗拉快跑》,可谓常拍常新,年年都有。《忌日快乐》相比上述电影,要浅显简单得多。片中以面具杀手制造惊恐效果,与2001年同类型电影《死亡幻觉》中的“兔头人”十分类似。而年轻女孩要在倒带重来的人生里找寻真相、完善自我、善待他人、改变命运的剧情,和去年大热的影片《忽然七日》如出一辙。 反“小妞电影”

《忌日快乐》以惊悚、悬疑、侦探作为类型模式,以从早到晚的一天作为时间限定。泰莉如同虚拟人生的游戏玩家,一次次失败,重复体验被谋杀的恐怖。这迫使她必须找出面具后的凶手,以逃脱死亡循环。她起初想要逃避,禁闭大门,钉死窗户。继而开始急躁,无头苍蝇般乱转。还曾佯装不在乎,以为能骗过死神。一度破罐子破摔,自我放弃,裸体上街。但这些都无法救她,死亡依旧准时降临。同时她绝望地发现,每天醒来都更加虚弱,留给自己的机会不多了。 在一共18次的死亡与重生的循环之中,泰莉也开始认真对待自己的生活,振作精神,强大自我。影片从找出凶手、逃避死亡,变成了追寻生活的意义。她不再被恐惧驱遣,逃避死亡不再是目的,认真对待自己和生活才是。她面对索要签名的志愿者,微笑着签了名。她提醒草地上的人别被淋湿,为晕倒的学生准备了枕头。她热情地回应同学的问候,向室友致歉。她不再压抑真实情感,主动找父亲袒露内心,重修于好。她断绝了与老师的不伦关系,和真诚的男生卡特走近。在卡特的帮助下,她开始重新审视身边的每一个人。 泰莉与父亲和好 影片聚焦女大学生的生活,但却作为“小妞电影”的反面,嘲讽了这些大学“姐妹会”里浅薄无知、虚情假意的“贱女孩”(电影《贱女孩》2004年上映——本网注)。 泰莉在逐步排查凶手的过程中,发现女伴一直在挖她墙角。她看透了“姐妹会”里女孩们装腔作势,故作“高级”,在会长挖苦胖女孩时,泰莉把可乐浇到会长头顶。原来从不看新闻,只知道开趴的她,发现警方早就警告学生,警惕逃逸的犯人。而最终的面具杀手,不是别人,是室友洛丽,她出于反感和妒忌在蛋糕里下了毒——这也是泰莉长期待人刻薄,自己招来的报应。影片结尾处泰莉和洛丽互相厮打,两个女生扯头发扇耳光,黑了眼影,糊了口红,最后泰莉一脚把洛丽踹出了窗外,挂着惊悚标签的电影在这种讽刺性的恶趣味中结束。

《忌日快乐》最后,镜头移到宿舍门贴着的励志海报,上面写着“今天是你余生第一天”。这句标语就近在眼前,但虚度时光的大学生们从来不往心里去。或许看了这部电影的观众,不止被“生日作忌日”所惊吓,而能珍惜生命,把人生的每一天,都当作余生的第一天。(文/戈弓长) 【延伸阅读】暗黑童话电影反思冷战阴影下的美国,谁才是真正的怪物? 《水形物语》海报 参考消息网1月25日报道 2017年最火的影片之一无疑是《水形物语》。2017年至2018年度颁奖季已经过半,目前为止《水形物语》已拿下44项奖项,位列前三。 2018年1月23日,第90届奥斯卡提名名单公布,《水形物语》以13项提名领跑其他影片,更获得了所有技术类奖项的提名。 谁才是真正的怪物 《水形物语》由美国福克斯探照灯公司出品,吉列尔莫·德尔托罗执导,萨莉·霍金斯主演。 这是一部讲述哑女和两栖“怪物”鱼人——一种未知生物的奇幻爱情故事,导演吉列尔莫·德尔托罗之前执导的《地狱男爵》、《潘神的迷宫》、《环太平洋》也是类似的暗黑童话风格。不同于以往的是,这次的故事聚焦上世纪60年代冷战时期的美国,对当时聋哑人、黑人、间谍、鱼人的处境进行人物群像式的塑造,着眼于历史上对所谓美国社会“异端”的歧视、驱逐等行为。《水形物语》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展现得淋漓尽致——到底谁才是真正的怪物?

《水形物语》剧照,埃莉萨在合租的家中 主人公埃莉萨是一个哑女,也是秘密实验室的女清洁工,每日生活就是“打卡”:夜班结束,回家睡觉,晚上起床,煮鸡蛋,定闹钟,泡澡,带着食物上班。每天如此,一成不变。丧失言语功能的她与大多数人都有距离感,邻居老头是为数不多能跟她沟通的人。他每天都会到相同的咖啡店里吃派,只为了看看暗恋的服务生,当终于鼓起勇气表白时,却被逐出店门。 埃莉萨因曾与上司有情感纠葛而被辞退,试图以画画谋生,却始终不被认可。工作上,她唯一的好友泽尔达是一位黑人女性。俩人都面对当时不友好的大环境:泽尔达勤劳勇敢,聪明机警,养着赋闲在家却对她颐指气使的丈夫。两个语言能力健全的人反而无法好好沟通,哑女埃莉萨倒成了泽尔达最好的倾听者。 埃莉萨工作的实验室里囚禁着鱼人,因不明其身份,在人类眼中卑微低贱而又危险。而鱼人在恐惧中对人类也充满敌视和戒备,直到他体会到外界人性的温暖。影片中唯一一个“正常人”斯特里克兰长官却是最冷血的角色。 《水形物语》剧照,斯特里克兰长官和家人 无声的爱更有力 水,变幻莫测,利万物而不争。就像爱一样无声无形。故事虽然围绕人物群像,但着力讲述着埃莉萨和鱼人间的爱情故事。当埃莉萨第一次见到鱼人时,两人已互相吸引。周遭视为低级且危险的生物在埃莉萨眼里,只是一个因无法说话而被误解的人。埃莉萨渐渐地靠近他,给他吃鸡蛋,教他手语,放音乐,为他跳舞,直到共进午餐……《水形物语》中的恋爱是无声的,却仿佛比掷地有声的“我爱你”更有力。 人们有意无意另眼相待有别于自己的人,并拒绝沟通。但沟通的方式并不只靠语言文字,而是人看待另一人的态度——在影片中,视角之差显示出斯特里克兰长官和埃莉萨的不同。前者带着异样眼光评判他人,后者是对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了然于心、同等看待。埃莉萨尽管失语,沟通却已经存在。

影片中,埃莉萨拼命要把鱼人救出来,她用手语表达自我感受:“当他这样看着我,他不知道我缺失什么,或者我有多么不完整。当他看着我的时候,我就是我。” 《水形物语》剧照,鱼人和受伤的埃莉萨 梦幻色彩下的权力关系 《水形物语》的故事节奏把握得当,情感的梦幻式铺垫和之后的援救行动形成一种自然张力,牢牢地抓住观众的心。结尾以冲突流血、幽默和温柔并存的方式揭示每个人的命运,戏剧而又必然。 除了映照当下的奇幻历史故事,《水形物语》格外出彩的是其摄影。镜头的表达和画面色彩非常细腻讲究,营造暗黑童话的氛围,却凸显人性可贵。开篇的长镜头就奠定了全片梦幻的基调:阳光透过窗子,照进充满水的房间,所有的物品渐渐沉淀下来,主人公埃莉萨却漂浮于水中,安稳地睡着,如梦中无限温柔的回忆。埃莉萨的服装以及屋内陈设都是绿色系的——湖水之色,可知她水一般的个性,更暗示后来和鱼人的关系。 《水形物语》剧照,邻居老头抚摸鱼人 出了房间,走到电影院和街道,环境色调变红:暗含着危险和残酷,甚至一丝讽刺:住宅附近的制糖厂一场大火,让空气都充满了甜味。“奇幻”色彩也非完全脱离现实,就像许多两栖类生物,《水形物语》里的鱼人也是蓝绿交织,在水中闪闪发光;和“阿凡达”相似的怪异样貌,却一点也不引人厌恶。 埃莉萨周而复始的生活节奏随重复蒙太奇手法而显得格外刻板,中规中矩的视角只为凸显埃莉萨内心的乏味。当鱼人进入她的生活之后,镜头运用顿时变得活泼。运动镜头和配乐让人物内心的喜悦跃然银幕之上。 镜头上也着力塑造权力关系:当鱼人与斯特里克兰长官“同框”时,鱼人始终处于画面中较低较小的位置,视觉上被压制的形象;而与埃莉萨在一起时,虽然他体型庞大,但两人几乎总是处于视觉上平等的位置。

《水形物语》剧照,埃莉萨帮鱼人躲避追捕 “戏中戏”对好莱坞致敬 《水形物语》是一部历史奇幻类电影,有大量上世纪中叶的年代元素。电视成为家庭的中心,不断播放好莱坞经典影片,尤其是歌舞片。主人翁随着精彩片段起舞。电影院依旧随处可见。影片里,公寓楼下就有一家,一部接一部不间断播放,即使观众不多。埃莉萨也在电影院里找到从实验室逃走的鱼人,黑暗中他躲在观众席里看银幕。俩人分别之际,埃莉萨把自己幻想为女主角,载歌载舞,倾诉爱慕与不舍。 这些“戏中戏”是导演对好莱坞的致敬,但冗余的经典影视片段让故事脱离了神秘气质,甚至有些像《爱乐之城》:营造一种柔和虚幻却并不神秘的感官体验,最终显得有点刻意。 《水形物语》剧照,电影院相遇 看《水形物语》时,笔者想起一句歌词:“若你喜欢怪人,其实我很美”。其实万千世界,谁和谁又是完全相同的呢?《水形物语》用历史奇幻来表现沟通和触碰的魔力,以及超越偏见和不信任,给予爱的同时获得爱的故事:“我无法描述你的形状,我感觉到你围绕着我。因为你的存在,我满眼都是你的爱意,它让我的心变得柔软。你无处不在。”(文/胡婧一) 《水形物语》剧照,埃莉萨和泽尔达在实验室前 (2018-01-25 17:28:00) 【延伸阅读】斯皮尔伯格新作讲述纸媒如何改变美国历史,被称《总统班底》前传

参考消息网1月31日报道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梅丽尔·斯特里普,汤姆·汉克斯,这三大巨星绝对是好莱坞的金字招牌,三人相加总共获得了8座奥斯卡小金人以及无数提名。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好莱坞这块名利场居然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其人品均有口皆碑。 如今,这三位“德艺双馨”的好莱坞元老级艺术家终于有机会合作一部电影,可它既不是时下流行的打打杀杀的特效大片,也不是气势磅礴的史诗巨片,而是一部成本不到好莱坞平均水准,单看片名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的《华盛顿邮报》。 《华盛顿邮报》美国海报 借古讽今的时评影片 不过,对于新闻传媒的从业者来说,《华盛顿邮报》这家媒体的大名却是如雷贯耳:1972年,正是这家媒体的记者率先曝光了美国尼克松总统的水门事件,这件丑闻引发了美国民众对于总统的广泛质疑,最终导致了尼克松的黯然下台,《华盛顿邮报》也因此载入史册,其记者追查报道水门事件的经历还被改编成了经典影片《总统班底》(1976年上映)。 反映水门事件的电影《总统班底》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水门事件”前不久,《华盛顿邮报》在华盛顿地区内都谈不上是最有影响力的媒体,更不要说和《纽约时报》这样的全国性大报相提并论。而为《华盛顿邮报》打出名号的,其实是1971年的“五角大楼文件”丑闻:当时美国国内各大报纸都获得了一份记录国防部隐瞒越战真相的“五角大楼文件”,不过绝大多数媒体迫于国防部的压力选择了将这份猛料束之高阁,只有《华盛顿邮报》的女当家凯瑟琳·格雷厄姆和总编本·布拉德利决定追随新闻人的良知和尊严,冒着可能入狱的风险将这份文件公之于众。

虽然这段历史远不如“水门事件”那般有名,但这个媒体与美国政府强权对抗的故事,不禁让人联想到过去一年多里,美国总统特朗普与媒体间的各种口水大战。事实上,《华盛顿邮报》的电影剧本多年前已经写作完成,但一直躺在好莱坞制片人的案头无人问津。可如今特朗普对于媒体毫无顾忌的恶言相向,让“媒体的地位与使命”重新成为美国社会的热门话题,《华盛顿邮报》的故事也立刻一跃成为好莱坞大牌们心仪的题材。 作为好莱坞资深导演,斯皮尔伯格深深被这个剧本“借古喻今”的时代性所打动,即便当时他还在拍摄另一部商业科幻大片《玩家一号》,他依然立刻同时启动了《华盛顿邮报》的拍摄工作,照他自己的话说:“这不是一个可以过两三年再拍的电影,我们需要这个故事,就是现在。”从2017年2月份项目启动,到5月份开拍7月份杀青,再到11月份定剪,以好莱坞的标准看,这简直是匪夷所思的神速,更何况斯导同时还要兼顾《玩家一号》的制作,这效率堪称导演界的“闪电侠”。 导演斯皮尔伯格(中)和主演斯特里普(左)、汉克斯(右) 既然时间紧迫,斯导在选角上也就专挑最优秀的演技大咖,毕竟,要是一遍遍NG就赶不上档期了。演技派大神汤姆·汉克斯此前已经和斯导合作过包括《拯救大兵瑞恩》在内的多部经典影片,双方知根知底,合作轻车熟路。 但是,对于斯特里普来说,本片却是这位当今第一演技女王和斯导的首次合作,或许,吸引“梅姨”的,不仅仅是斯导的大名,更重要的是,报社女老板凯瑟琳·格雷厄姆这个角色仿佛为她量身订制一般—— 现实中的斯特里普为女性权益奔走呼喊,甚至常常在公开场合呛声特朗普总统的性别主义言论;而在电影中的凯瑟琳,是当时美国报业极其罕见的女性领导人,在全由男性组成的董事会议里,一开始的她显得格格不入手足无措,连自己的手下见状都要频频扶额。 那时的美国社会对女性的歧视也是根深蒂固:电影中有一幕,当凯瑟琳去业界好友聚餐时,一旦话题转向政治领域,餐桌上的所有女性都必须退到别的房间去聊些八卦琐事,似乎只有男性有资格谈论政治。然而就是这个被周围男权大佬们轻视的女领导人,却从意外继承报社的普通妇女成长为了一言九鼎的威严领袖,并且做出了其他男性报社领导们都没有勇气做出的选择。

当电影结尾处,一位陌生女性告诉凯瑟琳自己是如何因她的激励而重拾职场信心时,这或许也是梅姨希望这部影片所达到的效果吧。 现实中的凯瑟琳·格雷厄姆和斯特里普(右)在电影中的形象 献给纸媒的一封情书 在《侏罗纪公园》《拯救大兵瑞恩》等大片中,斯皮尔伯格用各种震撼逼真的特效给观众带来了巨大的感官刺激,而在这部中小成本的《华盛顿邮报》中,斯导在极其有限的条件下依然展现了丰富的视觉语言。 尤其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用大量篇幅描绘了报纸的印刷制作流程,从稿件的发送,到繁重琐碎的人工排版,到轰鸣的印刷机吐出成吨成吨的报纸。在如今这个网络发达的时代,这些早已过时的技术在斯导的镜头下居然有种古典庄重的仪式感,观众仿佛也能突然感受到为何在那个年代,报纸媒体人会对自己所撰写的内容会如此在意,毕竟哪怕一个单词,从记者下笔到印刷成报纸,其中都要经过无数工人的辛勤劳作,而不仅仅是在电脑时代里鼠标的一次点击。 影片里颇有深意的一个场面是,《华盛顿邮报》的编辑部就也在印刷厂的楼上,每天的报纸交稿后开始印制时,印刷机发出的巨大轰鸣把整座大楼震得摇摇晃晃,这似乎是暗喻整个美国社会也会因为报纸上的报道文章而激起无限波澜。现实中,如今《华盛顿邮报》报社早已搬入新大楼,远离了印刷工厂的喧嚣,而整个报业也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而式微。 2013年,曾改变美国历史进程的《华盛顿邮报》最终被网络巨头亚马逊的老板杰夫·贝佐斯收购。贝佐斯在亚马逊当年击垮各大实体书店时曾经说过一句名言:“不是亚马逊打败了你们,是未来打败了你们。”同样,在当今美国,脸书、推特等新媒体早已取代了报纸曾经的地位。像电影里从记者到印刷工那样匠人一般的精细,已经不属于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三言两语的一条推文,朋友圈里耸人听闻的标题,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不过,就在不久前,脸书被爆出大量散布虚假新闻和宣传广告,在脸书的官方解释中,这些都是用户产生内容,网站本身不必承担任何责任。事实确实有些讽刺,在如今这个人人都能上网发文爆料的时代,这个看似无比“新闻自由”的年代,反而没有什么人愿意像影片里的凯瑟琳和布拉德利一样承担媒体人的责任,没有什么媒介能像曾经的《华盛顿邮报》一样成为可以让民众仰望的新闻灯塔。

《华盛顿邮报》的新大楼 电影《华盛顿邮报》的结尾可能让不了解历史的观众一头雾水:斯导为了致敬《总统班底》,几乎是原模原样的重现《总统班底》里表现水门事件的开场镜头。 有人调侃说,这部《华盛顿邮报》其实就是《总统班底》的前传电影,就跟漫威的超级英雄电影宇宙一样,这是要组成“超级记者联盟”的节奏,事实上两者的剧情人物也有很强的连续性,这部里由汤姆·汉克斯扮演的布拉德利,在《总统班底》的水门事件调查过程中,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扮演者杰森·罗巴兹因该角色获得第49届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有了本传,有了前传,那么属于这些超级记者的续作,在哪里呢?(文/李婷) (2018-01-31 11:44:00) 【延伸阅读】《尼斯:疯狂的心》:精神病史上一场伟大的改革失败 电影《尼斯:疯狂的心》海报 参考消息网1月10日报道 在西方中世纪,有一批人被视为魔鬼附体,遭受驱逐、火烧、吊死,集体装船流放到大海深处。在20世纪,他们被称为精神病人,被送进精神病院。但早期医学的发展并没让他们的日子好多少:囚禁和挨打是主流。至少几百年间,针对精神病的治疗是科学暗黑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1944年,二战还未停止,侵略者仍在进行最后的疯狂屠戮。在巴西里约热内卢郊区一所精神病院,医生尼斯·达·西尔维拉正掀起一场革命——她要改变精神病治疗的现状。尼斯拒绝采用当时新型的电击疗法来处理精神分裂症患者。她试图用绘画、动物和信任来帮助病人。同行纷纷对她的非主流操作冷嘲热讽,但她争取到一处废弃库房,改建成作业治疗区来开展工作。就在病人纷纷有转机的时候,医院下达关停治疗区的命令。

电影《尼斯:疯狂的心》剧照 一个真实的故事 正在公映的电影《尼斯:疯狂的心》(以下简称《尼斯》)改编自真人真事。尼斯是名震天下的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的学生,1926年,她从巴伊亚医学院毕业,为158名毕业生中的唯一女性。她始终反对上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精神病主流疗法:大脑额叶切除术、电击法,以及胰岛素注射,而主张用作业疗法和动物疗法来关怀和引导病人。虽然尼斯遵循的精神分析理论在二十世纪后半叶亦面临淘汰,但她以改善病人感受为准则的人道主义精神依然泽被后世。 《尼斯》为中国首部正式引进的巴西电影,口碑不俗:豆瓣评分8.3,烂番茄网观众评分则是100%。2015年,《尼斯》在东京国际电影节上斩获最佳影片、最佳女演员奖。2017年,在成都举办的第二届金砖国际电影节上,本片荣获最佳影片奖。 它无法不让人想起1974年在美国引起轰动的电影《飞越疯人院》,主人翁为逃避监狱劳役而装病,被送进精神病院,“刺头”本性导致他被反复电击,最终被强制施行了大脑额叶切除术。电影《尼斯》的故事也相似——病人在手术后,思考与情感能力彻底清除,行为刻板眼神呆滞,沦为行尸走肉。正如她所观察的,与其说是治疗,不如说是管制:尽快手术,然后就能尽快出院。 《飞越疯人院》侧重于社会批判:现代社会结构下医学成为摧残人的理性工具,电影对“精神病”的定义进行根本质疑。而《尼斯》的视角更小、更具体。和前者不同,它并不怀疑精神病本身,而着重表现医学权威的傲慢使病人的痛苦无法得到一丝缓解。 但《尼斯》并不会让人感到绝望或抑郁,其一是它在刻画正邪斗争的过程时态度鲜明:精神病院的利益钳制如何使医疗改革惨遭失败,改革先锋又如何争取社会舆论支持。其二则因为节制、低姿态的摄影,主人翁巨大的人格魅力,以及对病人绘画过程的诗意处理。尽管最后改革失败,新的变革已启程,整部电影的色调仍不失温暖。

电影《尼斯:疯狂的心》剧照 一个人的战斗 电影的整体节奏平缓,几乎没有交叉时空剪辑,力求还原医生观察、干预病人的体验。《尼斯》大量刻画病人的日常:谁躲在墙角喃喃自语,谁在踢球,谁在和别人扭打,谁正在纠缠护工,护工又在虐打谁。因此,表演极其重要,好在导演是个选角儿天才:真病人和假病人(演员)同台演出,让人分不清谁真谁假,而每一个演员,都表现出了病人内心的暗影和火光。 在《尼斯》中,精神病人的转变过程像极了婴儿自然成长。影片不断在笔刷划过画布和病人摇曳的舞姿间切换画面——探索自我,触摸世界,是人类的本能。观众很难错过演员的变化:面对纸笔小心翼翼地去尝试接受、穿上奇装异服,触摸动物,颜料,泥巴,雨水,阳光时的灵动眼神。他们通过绘画逐渐突破交流屏障,用常人能理解的语言表达自我。 日常镜头的另一种力量,则在于模糊所谓正常和非正常人的界限:在护工和病人的交锋中,许多病人能把话说明白,其真实坦荡令人羞愧,而正常人似乎不过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建立工作区后,曾经虐待病人的护工也发生了转变——他们发现病患不是威胁,无需粗暴对待。但改革依旧是尼斯一个人的战斗,冷眼旁观的院长可轻易摧毁她的努力,家属们也不太明白她在干什么。 电影《尼斯:疯狂的心》剧照 尼斯医生认为,病人无法用正常方式交流,但他们并不缺乏情感,而是被潜意识所控制。为了唤回病人情感表达能力,尼斯让宠物狗进驻病院。几乎每两个病人就有一条狗陪伴。今天我们知道宠物对人有一定积极心理作用,但当时,尼斯医生的判断惊世骇俗。院长因猫狗粪便难清理为由,勒令尼斯将他们处理掉。

尼斯说:“没有动物,病院就干净了吗?”院长无言以对。尼斯继而提醒他:“如果这些狗突然没了,他们的病情会急转直下。”院长恼羞成怒:“这是我的病人。再得寸进尺,后果自负!”几天之后的清晨,一位女患者走进院子,神情越发惶恐——所有的狗都被弄死了。遍地尸体让病人们极端愤怒,一些人重回暴力状态,把护工按在地上几乎用石头砸死。 接下来的镜头十分震撼:当晚,攻击护工的卢西奥被抓起来实施额叶切除术。在他痛苦惨叫的一刻,等在手术室外的尼斯也抑制不住悲愤而失声尖叫。 这个桥段的设置引出更深层信息。尼斯整个职业前期都被同行认为是疯子,毕竟出发点不同——一个是规训和惩治,另一个是改善和治愈。在这种争论间,病人的归属权和治疗主导权被一方扭曲为权力争夺的工具。这在影片表现的那个全面战争年代似乎司空见惯,医学的不公反而被搁置了。 电影《尼斯:疯狂的心》剧照 一次非同寻常的画展 治疗改革前功尽弃,让尼斯重新意识到外界舆论的重要性——最终,她不得不求助病院墙外的人,特别是早已引用了精神分析学的艺术界。在后来联合评论家举办的画展中,病人全部署真名,人们纷纷表示赞赏。他们竟然也用精神分析法来解读作品——那些风格各异的图像,皆为病人浮现的“潜意识”。高雅场合的高谈阔论让人不明觉厉,但将病人视同亲人的尼斯,得到了她想要的结果。 影片并不完全关于医学人道主义,它也反复呈现尼斯这位女性的时代体验,导演柏林厄敏锐地觉察到了社会性别建构对尼斯改革失败的致命打击。影片中,尼斯将她的研究观察记下来寄给了荣格,荣格的回信让尼斯喜出望外。然而信中,荣格却误以为尼斯是男人。尼斯无可奈何地说,连荣格都有性别歧视。这些细节之所以吸引人,因为它是历史真事,更因它尚且正在发生。 电影《尼斯:疯狂的心》剧照 (2018-01-10 19:06:05)

点击阅读原文
本新闻转载自:网易今日必读 | 作者:

继续阅读

      城市生活网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城市大全 | 连锁品牌网 |
      CopyRight(C) 2003-2024, I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60535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