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电影网 > 电影新闻 > 想当年|《红高粱》:中国电影的转折点

想当年|《红高粱》:中国电影的转折点

1988年,张艺谋导演、顾长卫担任摄影,巩俐、姜文主演的电影《红高粱》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成为首部在世界一级影展上获得大奖的华语电影,同时也成为了中国电影迈向国际的重要里程碑。

电影《红高粱》改编自小说家莫言的作品,以孙辈的视角回忆了“我爷爷”余占鳌(姜文饰)和“我奶奶”九儿(巩俐饰)的传奇故事。电影前半部分以表现西北民俗民生为主,后半部分加入日本侵华的大历史背景。整部电影画面色彩浓烈,以强烈的视觉刺激突出人民旺盛的生命力,在大的历史背景下,这种原始的、野性的生命力又成为了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

1987年《红高粱》拍摄期间。左起:还在中戏上学的巩俐、32岁的莫言、已经演过《芙蓉镇》的姜文和37岁的张艺谋。那时候张艺谋已经凭借《黄土地》拿过国内外各大摄影奖项。这一年他还凭借《老井》获得东京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是第一个在国际A类电影节上获得最佳男演员奖的中国人。红高粱成为“中国人”的象征,即便在贫瘠的地方也能茁壮成长,生生不息,经过人生经历的酿造也能成为香气绵长的烈酒,浇在干燥的高粱地上就是满原烈火。

无论是在创作主题还是在表现方式上,电影《红高粱》都带有鲜明的中国第五代导演电影的特征。对于中国电影而言,它是里程碑也是转折点,影响了此后一批国产电影的主题定位。1985年4月,由陈凯歌导演、张艺谋担任摄影的电影《黄土地》在第九届香港国际电影节上引发轰动,受到影评人的一致赞扬,并在法国南特、瑞士卢卡诺、英国伦敦、美国夏威夷等影展上相继获奖。之后,这批被称作“第五代”的青年导演具有艺术探索风格的实验电影开始成为国际影展上备受重视的对象。然而,墙内开花却只在墙外飘香,“第五代导演”的作品在国内处境并不乐观。《黄土地》赴港参赛前,第一批拷贝只卖出了三十份,愿意放映的院线寥寥无几,最终电影草草下线。国内舆论批评第五代导演“反叛传统”,在艺术表现上“长于造型,拙于叙事”,完全是被外国评论界吹捧起来的,徒有虚名。相关部门也要求这一代导演在吸收和运用西方电影手法的同时从本土观众的需求出发。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无法调和的内在矛盾让第五代导演电影普遍具有莎士比亚悲剧特征,叙事中有着难言的悲壮与痛苦,坚持反叛性表述的同时又不得不屈从于主流话语。直到《红高粱》的出现,中国电影第五代的“莎士比亚悲剧”命运才宣布告一段落,也是从这个里程碑开始,中国第五代导演的风格开始走向了多元与分化。张艺谋、陈凯歌等导演的不同在近些年的中国商业电影制造大潮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点击阅读原文
本新闻转载自:网易今日必读 | 作者:

继续阅读

      城市生活网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城市大全 | 连锁品牌网 |
      CopyRight(C) 2003-2024, I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60535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