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电影网 > 电影新闻 > 上影节展映片|《小偷家族》:描绘世间的灰色

上影节展映片|《小偷家族》:描绘世间的灰色

领养老金的奶奶,在工地干活的父亲,在干洗店打工的妻子,在情色俱乐部(JK见学店)打工的妹妹,小学生年纪的儿子祥汰。他们之间没有血缘关系,每人都有着另一个名字,一段不与人言的故事。共犯者的身份,将他们联系在一起,即便看上去潦倒落魄,却不乏温馨。

打破一家人生活平衡的事件有两个:一是小女孩的到来,二是奶奶的死。两件事的正义性或“犯罪性”都是灰色的——是眼见被父母丢弃的孩子在严寒中饿着肚子发抖,还是把她“绑架”回家?——奶奶死后,继续用她的名义领养老金,还是失去养老金,让“家人”四散?

下町的老木屋原本是高楼的缝隙中被遗忘的孤岛,两个事件的暴露让全家的秘密从海底浮出水面。但此时观者的心情,已经被置于对“伪装家族”继续美满团圆的期盼中了。当外部的力量——想制造话题的媒体,靠挑拨家人关系来诱导询问的警察——以正义的名义插手时,“真相”与“谎言”、“正义”与“邪恶”的灰色属性已经不言自明。

对这种“灰色性”的探讨,《小偷家族》与《无人知晓》一脉相承,但讲法更明确直接。可以将《小偷家族》看作是《无人知晓》的变奏曲——如果那群被遗弃的孩子被陌生人领去,建立了一个无血缘的家庭,会是怎样?《无人知晓》中的母亲角色并不可恨,她埋怨女儿打翻指甲油时不算可怕,是一种自然散漫的状态。孩子们对母亲也谈不上怨恨,只是哀伤在电影中静静流淌。

《小偷家族》则把同一个“中心思想”讲得更直白了。事件暴露的时刻,如同一束探照灯光射向海底。新闻里、警察口中,一家人被用“真正”的名字称呼着:“女孩友理回到了真正的父母身边,晚饭吃的是她最喜欢的蛋包饭。”然而以善为名的干预,只是徒有其表的圆满假象。女警察的质问,代表着一般论的正义,却句句刺耳。成为电影的点题之笔的是安藤樱直面镜头的独白:“我只是把被人丢掉的捡回来而已。” 是枝裕和说,看到事件原型的新闻报道时,他感受到的是“愤怒”。这或许是《小偷家族》中情绪发泄变得比以往作品更汹涌的原因。

男孩还不愿开口叫“爸爸”,父亲也不勉强,但他们的关系无须通过语言表达,已经蕴藏在影像里。“父亲”将“儿子”叫作“祥汰”——那是父亲自己的真名。泡面配可乐饼,那是他们两人私享的美食。奶奶从孙女脚丫的温度,就能感知她的心思。不经意地把自己的年糕丢进对方碗里,毫无矫揉的亲密。只需三成台词,剩下七成不着痕迹地化在细节里,这种描绘人物的方式很高级,观者不知不觉中就被戳中了。在父子联手盗窃的物品中,有一套鱼竿,小偷一家的兴趣是钓鱼。是枝裕和说,这是他看到是真实事件报道时特别被触动的一个细节,偷鱼竿的戏也成为《小偷家族》构思阶段最先浮现的一个画面。

没错,或许现实更残酷。导演的做法是给轮廓模糊的真实事件填上丰富细节,满怀着他的社会关怀和温暖的期寄,却不简单化地用爱和无私含糊其事地抹平一切。在表现残酷上,《小偷家族》是克制的,拍出情色俱乐部的样貌,却没有露骨的色情场面;在对话中发现奶奶去世了,却没有将镜头直对她的脸。在渲染温情时,《小偷家族》也是克制的,孩子的眼神是聪慧而冷静的——那正是孩子们应有的正常状态——欢喜、依赖、恐惧与怀疑交织。电影的尝试即用微小情节的细密铺陈,去反驳世间舆论的非对即错、非黑即白,描绘一种灰色性——人物的灰色,人物间关系的灰色,爱与自私的灰色。

【专题】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点击阅读原文
本新闻转载自:搜狐网 | 作者:

继续阅读

      城市生活网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城市大全 | 连锁品牌网 |
      CopyRight(C) 2003-2024, I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60535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