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电影网 > 电影新闻 > 填补类型刚需的灾难片,如何在国内市场落地? |专访《峰爆》主创

填补类型刚需的灾难片,如何在国内市场落地? |专访《峰爆》主创

第一制片人杂志

朱一龙大银幕“处女作”,中影出品的中秋档电影《峰爆》被寄予厚望。虽然这部电影的灾难题材与合家欢的假日调性稍显违和,但它的开局表现依然亮眼,档期内便斩获2.15亿元票房,占档期总票房收入的42.5%,成今年中秋档最大赢家。而截止到发稿日,《峰爆》票房已逼近4亿。

灾难片不缺观众,作为好莱坞的老牌类型,它已是西方电影全球化的必杀技。但也正因如此,好莱坞灾难片难免出现固化模式,观众的审美疲劳现象也愈发明显。当观众越来越挑剔,强行照搬好莱坞灾难片模式已不现实,而细究《峰爆》之所以脱颖而出,其在传统灾难片之中注入了中国特色,使其具备超强辨识度,无疑是关键所在。

看完电影之后,“片子里有专属于中国人的泪点和痛点”成为观众们的广泛共识,而针对于此,第一制片人也特地专访了《峰爆》的导演李骏及制片人崔陆萌,与他们聊了聊《峰爆》出奇制胜的原因以及影片的台前幕后。

商业类型片中的中国特色

峰爆》讲述了受全球地质变动影响,一场史无前例的地质灾害在云江县城突发,居住其中的16万人即将被吞没,危急时刻,以小洪和老洪父子为代表的基建人挺身而出展开生死救援的故事。

这是中国影史首次将铁道兵、基建人的故事搬到银幕。一年前,一次机缘巧合之下,李骏接触到了中国铁道兵的历史,被战士们凭借一双赤手建设祖国的热血拼搏精神所感动,于是着手影片的筹备工作。

如果单纯地讲述基建人群体,难免会流入煽情的俗套。怎样既能把战士们的精神传达出来,又能遵循电影创作规律与观众建立勾连,思来想去,李骏决定用“灾难片”的形式将故事呈现出来。

第一次拍摄灾难片,李骏笑称就是一场“灾难”。因为灾难片的难度堪称电影工业中最难的一种,而要想将灾难片在国内市场落地,难度可想而知。

作为李骏的老搭档,制片人崔陆萌曾在《惊天大逆转》《长安道》中与李骏有过默契合作。这一次,他与李骏三度携手,攻克这一难关。

制片人崔陆萌与导演李骏

首先,在视觉呈现上,主创们决定赋予影片浓郁的中国特色。电影甫一开场,便以无人机航拍镜头呈现了险峻峡谷与深渊飞瀑,随后火车道两旁摆摊的菜农、雄奇险峻的二十四道拐、千姿百态的地下溶洞、险峻的悬崖峭壁均充分刺激着观众的感官。

李骏坦言,为了勘景,主创团队耗费了不少心力,辗转了贵州、湖北恩施、云南多地。仅仅拍摄电影中“火车驶过、道路两旁摆摊的菜农纷纷避让”一个镜头,剧组便花了6个半小时特地从昆明取道至红河州下属的镇上取景地。制片人崔陆萌更是透露,“在机缘巧合下,我们找到了亚洲最长的溶洞,连绵起来能从拍摄地到重庆。我们去那儿勘景特别艰难,因为它并没有完全开发出来,有一部分是景区开发出来已经很震撼了,我们再去看没有开发出来的,那时候都没有路,我们都还用绳子,有的划着船进去,确实很震撼。”

其次,在制片人崔陆萌与导演李骏看来,拍摄灾难片可以在结构叙事、制作层面上借鉴好莱坞,但最难的是拍出中国的文化自信与价值观。

在此之下,《峰爆》走了一条与西方完全不同的道路,影片中“面对灾难,西方人是诺亚方舟,我们的祖宗是精卫填海、愚公移山”便切实地反映了与西方不同的价值观。在“2小时将吞没县城16万人民”的灾情前,“中国式救援”所践行的是“人民生命高于一切”的救灾精神和人性光辉。

影片中,每个角色都展现了现有价值体系下,一致的选择。例如不顾生命危险,义无反顾完成送炸药的洪赟兵洪翼舟父子;喊出“我必须跟我的兵在一起”,毅然登机去救援洪翼舟的丁雅珺;把髌骨留在隧道内,眼含热泪下决心要炸掉十年心血的何工;号召村民尽快转移的逆行县长;返回教室救孩子的乡村教师等等,这些都是影片能与观众产生共情的原因。

没有“过场戏”

峰爆》筹备三个月,拍摄历时4个月,当被问及印象最深刻的一场戏时,李骏坦言每一场都让自己印象深刻,“说实话,我真不是官方回答,因为电影难度这么大,真的是对每场戏印象都非常深刻。作为一个导演来讲,我认为没有所谓的过场戏,因为每场戏在戏里的使用比例、位置都不一样,但都是非常重要的,都是需要完成的。”

除了影片导演之外,李骏还担任了编剧一职,与另一位编剧沙颂,前后共打磨剧本6稿才形成最终版本。他透露,为了吃透爆破戏,沙颂老师把同济大学爆破专业4年的大学教材全部看了一遍,“我觉得他现在做个炸弹没有问题。”

而剧组上下精益求精,对待每一场戏的认真劲儿也让制片人崔陆萌深受触动。“拍摄《峰爆》最大的困难便是时间,除此之外还有实地拍摄带来的困难性,比如爬山,从洞口爬到洞里就得一个半小时,而且你们看到有一部分是金花洞特漂亮,像进入那种洞基本上得有几百米都是弯腰前行的。除了人进去以外,如何把器材运进来,也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去完成这件事情。我们这部戏真的是秉承了铁道兵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信念,剧组每一个人员都是挺不容易的。其实在我们去之前,山洞是没有路的,我们是300人花了20天把路修了出来,然后才能供剧组人员能下去。剧组每天大约有700人进入洞里的拍摄地,大家互相搀扶着,然后平均每天雇佣300当地村民背着筐,把器材拆解下来,背着下去,拍完了戏还得再背上来。”

在拍摄过程中,主创们也被彼此的创作热情深深感染着,李骏表示:“监制赵晓时老师本身就是摄影指导,所以他提出了很多特别好的想法,比如说航拍,用光等等。在洞里,灯是打不了的,基本上其他的光源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在洞里的几个演员,不光要演,还要充当灯光师。比如说朱一龙和黄志忠吵架那段戏,朱一龙说完了以后,黄志忠得把手电筒放那先摆准了,然后再过来说话,否则他就没有光源。”

演员们也在交流中,产生了不少创造性发挥,李骏透露,黄志忠老师特地设计了角色“耳聋”的特点,“黄志忠老师扮演的洪赟兵是一个退伍的铁道兵,我觉得这很符合人物特性,因为不少铁道兵都有职业病、尘肺病。如果你进过隧道就知道,即便是在今天也是震耳朵,所以我们的造型指导李宙老师设计的那些服装,头盔上都有一个耳罩,那是用来阻隔噪音的。”

而朱一龙也为了更好地贴近角色,除了在筹备阶段就开始研读资料、走访博物馆、参观隧道工程、向真实基建人请教经验之外,还每天进行攀岩训练。在拍摄绝壁攀岩的重场戏时,在零度低温的情况下,拒用替身,完成了拍摄。台前幕后的所有创作者,不懈怠任何一场戏,形成影片优质品相的重要基石。

不容忽视的“女性视角”

值得一提的是,比起好莱坞主打男性向的灾难片,《峰爆》对女性视角的关注让其获得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灾难之下,力挽狂澜的不仅仅是男性,更有不计其数的女性。焦俊艳饰演的物探雷达技术员卢小靳,虽然是洪翼舟的恋人,但在危机时刻没有沦为拖后腿的存在,而是始终牢记基建人的职责,不仅协助救援队疏散群众,还将临时救下的一群孩子,护送到山洞中避险。

陈数饰演的项目经理丁雅珺,作为领导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项目即将收尾,她要督促手底下人在规定工期内完工交付,而另一方面,面对突如其来、可能造成巨大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灾害,她要决策是否要亲手炸掉这个耗费了十年心血的工程。而在千钧一发之际,丁雅珺展现出了冷静果敢的一面,决定以人民的利益为先,炸掉项目。她冒雨动员工友,喊出那句壮语“大不了,再来一个十年”!而当隧道总工程师劝她留在大本营坐镇的时候,丁雅珺还是义无反顾地前去营救洪翼舟。

在《峰爆》中,李骏延续了在以往作品中对女性角色的关照,使其没有沦为男性的附庸,“作为编剧,我一开始就决定要把一个领导写成女性角色。坦率地讲,基建行业很少在大型工程中有一线女性,所以这是一个特别设立的人物。我觉得她很重要,她要呈现出我对女性的赞美和认知,就是最后这么一个艰难的决定,一定要让女性来去做。我也相信其实只要社会给女性一个机会和地位的话,女性可以同样出色。”

总体而言,《峰爆》在题材的创新性、女性视角的关注以及制作品相上均体现出独特的一面,其本次创作的经验也可作为以后审视这类电影的一种参照。

点击阅读原文
本新闻转载自:新浪
最新电影资讯
城市生活网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城市大全 | 连锁品牌网 |
CopyRight(C) 2003-2024, I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60535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