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电影网 > 电影新闻 > 《天才捕手》一点也不“天才”

《天才捕手》一点也不“天才”

编剧可是老资历,但这次的本子甚至连中规中矩的水平也达不到,甚至有篡改原著的嫌疑。原著中天才编辑发掘、培育天才作家的经历,似乎演变成了庸俗的“三角恋”“成长故事”,原著中菲茨杰拉德、海明威、托马斯·沃尔夫都是重要的人物,电影中更为大众所知的菲茨杰拉德、海明威的戏份只有一点点,不仅《了不起的盖茨比》《太阳照常升起》等名著诞生的始末全然不见,菲茨杰拉德、海明威的创作生涯也被隐藏起来,唯独剩下沃尔夫挑大梁,使得电影对“天才”的展现比较局限,无法反映出原著大气的历史格局。

在这样的严重限制之下,即便科林·费尔斯、裘德·洛、妮可·基德曼这样的实力派坐镇,表演也没办法不中规中矩了。

电影的选角,似乎也是有问题的,两大男主角都是美国人,科林·费尔斯、裘德·洛都是纯正的英国演员,裘德·洛在努力地模仿原型的美国南方口音,而科林叔似乎仍然是一口英伦腔,容易让人出戏。

有人曾说,电影是现代人的长篇小说,那么《天才捕手》这篇长篇小说真的毫不“天才”,只能附菲茨杰拉德、海明威、沃尔夫等人的骥尾而行。

戏剧化表演,造成质量失守

拥有好阵容、好题材,却没有获得好口碑。这就是《天才捕手》面临的尴尬,这部本来具备不小“得奖项”的影片,却在上映后基本颗粒无收。从整部影片看下来,表演方面过于戏剧化的奇怪设定,成为影片整体质量失守的重点因素。

严格来说,《天才捕手》电影本身的题材十分讨巧,其改编的原著就是围绕发掘过海明威、菲茨杰拉德(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等知名作者的传奇编辑——麦克斯·珀金斯的故事。图书编辑这一角色在影视作品中并不多见,但此前根据小说改编的日本电影《编舟记》,通过展示一位编辑花费13年编纂《辞海》的经历,上映后获得市场空前好评。作为一本图书背后的英雄,编辑在过程付出的艰辛与承受的孤独,其实很容易展现出深度。尤其是成功书籍的背后,作者与编辑的故事,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好奇,引发共鸣。

所以,这样一个颇有“卖相”的题材,再加上科林·费尔斯、裘德·洛、妮可·基德曼等巨星的加盟,一部好剧眼瞅着就要呼之欲出。但整部影片看完后,夸张的演法和过于戏剧化的剧情,让这部影片大大淡化了本应值得思考的地方,真心有些遗憾。

当然,并不是说这些演员演技不够好,只是总觉得有一种“使错力”的感觉。影片的核心,集中在珀金斯与小说家托马斯·沃尔夫之间的经历上。这段故事本身也是珀金斯最被关注的一段,着重描写也无可厚非,但裘德·洛对于沃尔夫全程采用舞台剧式的表演,在抢戏的同时,让影片很多东西都有些偏移。

为了展现出沃尔夫对于写作和自己才华的信心与热情,裘德·洛从头至尾无论肢体语言还是对白语调,都采用了大幅度的夸张演法。从头到尾,都用大开大合的情绪让人物一直处于“打鸡血”的亢奋状,甚至在悲伤情绪的处理上,都哭得痛彻心扉,一副台湾言情剧式的阵仗。这种戏剧性演法的最终效果,就是与影片整体“灰冷、低沉”的风格严重不符,甚至让人觉得影片的主角应该就是沃尔夫。不知裘德·洛采取这种演法出于怎样的考虑,但鉴于影片导演迈克尔·格兰达吉大部分成功的指导经验都在舞台剧上,所以相互借鉴可能也是在所难免。

在大部分观众心中,大多数作家对外表现都是相对内敛、沉稳的。虽然沃尔夫本人言行究竟怎样,不会有太多人去深究,但作为传记题材的电影,难免会让人觉得信服度不够。这种强烈的戏剧感也蔓延到影片的剧情走向,影片中很多场景处理明显就是为了硬造冲突感而设置,比如艾琳在办公室与编辑对峙的戏,已经很难让观众感觉自己是在看一件“真实事件”。

所以,一部本来存在很多探讨空间的影片,因创作者过于戏剧化的处理,让整部影片至少从信服度上来说都大打折扣。就像此前有观众戏称看完《梅兰芳》没看到“梅兰芳”,这部电影只能算是好莱坞标准套路下,改编出的一部合格电影。

点击阅读原文
本新闻转载自:搜狐公众平台 | 作者:

继续阅读

      城市生活网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城市大全 | 连锁品牌网 |
      CopyRight(C) 2003-2024, I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6053553号-3